【法國五月】人聲大晒 - 無伴奏合唱

--

文:文化九公

假若你工作累了,加班到一個點需要唱歌發洩,相約同事們一起食宵夜唱K。當你在暗淡燈光下狂歡暢飲,酒過三巡終衝破尷尬之情後,搶著咪高峰化身成為一位歌手獻唱。儘管你聲線迷人,但要在眾同事突圍而出,歌聲獨領風騷並取得心儀的女同事歡心,你可能需要更有創意的唱功。或者無伴奏合唱演繹方式可以幫到你。

首先,甚麼是無伴奏合唱(A Cappella)呢?簡單來說,這是一種純人聲的合唱方式。當然無伴奏合唱不是完全清唱,而是在無人彈奏樂器的情況下,演出者以和聲、重低音、人聲敲擊樂作為樂器,意思即是樂器聲由人聲演繹出來。相傳是歐洲十五與十六世紀時,無伴奏合唱乃是教會音樂指定音樂風格。不過早在多過世紀時,基督宗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音樂已經採用無伴奏合唱。無伴奏合唱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年,猶太人在非正規崇拜時候經常採用的音樂技藝。

由於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音樂人只能在教堂演出,而音樂人為了搵食與市場需要,創作歌曲也偏向華麗著重美感,結果本末倒置令整個教會崇拜變成純粹音樂會。所以教會針對以上情況,重新提倡聖樂簡約化,將音樂與神學整理為「人聲」是由上帝唯一創造的「樂器」,令到無伴奏合唱再被關注起來,甚至流行於民間。教會為了區分宗教與世俗音樂,教會開始稱純人聲音樂作「教堂裡的音樂」,所以意大利文字根 「A Cappella」,其實是直接翻譯可成為「在教堂的音樂」,即是基督教會音樂。雖然後來教會終准許崇拜有樂器演奏,而無伴奏合唱方式亦散落到民間,但老百姓仍會稱呼這種演唱方式為「A Cappella」。直到今日,無伴奏合唱已經發展到不同音樂風格,當中包括古典音樂、教會音樂、爵士與搖滾樂等。其實要再簡單說明甚麼是無伴奏合唱,我想稱為「人聲樂團」也不為過。至於在香港樂壇,本地的無伴奏合唱組合亦絕對不會失禮,我們有姬聲雅士、男子音樂組合C All Star以及將會在六月舉行音樂會的一舖清唱。

倘若你想較原汁原味淺嘗無伴奏合唱,我想今年法國五月其中一場音樂活動 - 「布列塔尼的埃莉諾 — 迪凱利合奏團與艾爾桑」:《阿基坦的威廉之歌》,相信可以令你細味當日歐洲中世紀無伴奏合唱的氣氛。為甚麼?因為來自法國的無伴奏合唱組合 - 迪凱利合奏團將會在當中演繹十二與十三世紀的聖詩與民間無伴奏歌曲,藉以向兩位偉大的女性贊助者致敬。她們分別是法國皇帝路易七位的阿基坦埃莉諾皇后(Aliénor d’Aquitaine, 1122–1204) 和法國布列塔尼女修道院院長埃莉諾(Aliénor de Bretagne, 1275–1342)。為了將歐洲中世紀音樂與當代音樂接軌,迪凱利合奏團亦會演唱法國當代作曲家艾爾桑的作品 -《阿基坦的威廉之歌》(Chanson de Guillaume d’Aquitaine)。此曲在二零一五年九月在馮特浮羅修道院首演,靈感來自阿基坦埃莉諾皇后的祖父威廉九世所寫的一首詩。一場別樹一格的法式音樂會,你可以同時感受到中世紀與當代音樂的無伴奏合唱。倘若你在當中能夠偷到師,學懂一招半式,下次與同事放工去唱K放鬆時,你可以以無伴奏合唱方式和唱,相信絕對可以令心儀的女同事神魂顛倒。

注:在此記念香港著名獨立音樂表演聖地Hidden Agenda,希望他們找到香港版的阿基坦埃莉諾皇后及修道院院長埃莉諾贊助。或許有願意振興香港獨立音樂的贊助人,相信他們不用再左閃右避,可以理直氣壯做到一間出色的Live House。

--

--

文化九公:神學只是一場遊戲

玩音樂是興趣,寫作是修行,讀神學是天職。曾經在山上舉辦過《山寨音樂》及工廈天台眾籌《天台音樂祭》。出了一本半自傳《道成搖滾》,好像是華文神學界唯一談搖滾樂與神學的巨著。《號外》專欄作家。現於英國讀博士,研究神學、搖滾樂與冰島樂團Sigur Rós,同時化身King Zausage創作電子音樂,反思基督教信仰。